改變旅客慣性才能做到「無處不旅遊」|應懷基

|

政府下半年盛事年表中的兩個項目——「武林盛舞嘉年華」及「多啦A夢巡迴展」先後舉行,兩個活動反應各異,前者惹來劣評,後者則大受歡迎並要延長展期。兩項「盛事」接連在尖沙嘴海傍舉行,令傳統遊客區保持一定人流,但其他區分卻繼續門庭冷落,這種安排不僅把來港旅遊的認知繼續局限在維港兩岸,導致旅客出行「慣性」難以改變,亦與「無處不旅遊」的最新方向背道而馳,對建立新旅遊模式有害無益。

今年上半年訪港旅客約2,100萬人次,政府估計舉辦各項盛事將吸引170萬旅客參與,料帶來70多億元消費額。這些旅客參與數字及消費額基本上只根據過往經驗估算出來,是否能達標的確成疑。要預測旅客來港數字及逗留時間等,不能與現實脫節,需知道本港77%旅客來自內地,雖然在中央支持下,個人遊城市已擴展至59個,將會有一批潛在新客源來港,這些來自較偏遠地又鮮有來港的旅客,當然不介意每個活動都在尖沙嘴、中環、灣仔、西九舉行,也不會這麼快對維港無人機表演失去觀賞興趣,但其他大部份的旅客,很多已不受這一套。

筆者有不少來港多次的北京、上海及廣東省朋友,他們在疫情後旅遊心態已不同,旅遊模式進一步改變,可以去同一個城市但必須有新體驗,「又去尖沙嘴?又到維港看表演?」所以要提供新鮮感,首先,活動地點要與慣常的不同,前提是要將他們「帶離」維港兩岸。早前七一慶回歸時,荃灣海濱長廊的無人機表演就是一個成功例子,該活動展示具荃灣特色的三棟屋圖案標誌外,又砌出「我愛荃灣」四個大字,旅客感覺新穎之餘也吸引本地居民前來,絕對值得當局借鏡。

其次,要旅客有意欲再次來港,盛事活動必須多元化,港九新界各有不同旅遊元素,政府可以將盛事基金資助項目以地區劃分,有綠色旅遊亦要有文化藝術遊,有免費活動同時也有收費的,務求令旅客想窮遊或豪遊都「有得揀」。試想想,如旅客要來港深度遊,逗留3至5日甚至一星期,難道每日也去油尖旺及中西區嗎?如沒有遍布不同地區的多元景點及活動路線,實難有足夠吸引力留他們玩足7天。

後疫情時代,香港整個旅遊策略都要進化,旅客來港不是抱著去冰島睇北極光、去玻利維亞睇天空之鏡的「一生人至少去一次」心態,政府必須打破常規去思考新點子,提供更大空間予旅遊業界及商界,好好善用各區不同地方,令每一區都有吸引旅客的亮點,創造新體驗,帶來新鮮感,這才是持續可行之道,也是「無處不旅遊」的真締。

應懷基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

密切留意BossMind動向!立即CLS

FB    Instagram    Youtube

#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
error

Enjoy this blog? Please spread the 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