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已過,回首半年股市表現只能一聲長嘆,尤其買了美股的,看見那些「美股創1970年來最差半年表現」的標題,實在痛在心頭。相對美股,港股表現尚可,我估計,港股下半年表現仍屬中規中矩,主要見利好利淡因素互相拉扯,今次先簡單講講利好因素。
正如我早前曾說,美股今年既面對貨幣政策收緊,亦有經濟衰退風險,前景未見明朗(註)。而正好相反,中國於貨幣政策及經濟方面,都應該有利港股下半年表現。
簡單說,相對美國加快收緊貨幣政策,中國人行卻仍然堅持積極的貨幣政策,利用各種工具,為市場、為經貿活動提供彈藥。無他,早前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定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5.5%,消息甫出,西方幾乎一面倒說:「要達標難矣!」;內地則說:「總理好嘢!」這個一定的了。
5.5%經濟增長目標的確是頗樂觀,但至少目標已定,中央以致地方層面,都會盡其所能支持經濟發展。今年以來,人行減息又降準;財政政策方面,對互聯網行業監管放口風會暫時停一停;對內房行業的調控亦見有鬆綁之跡象;最近的汽車下鄉計劃再啟動,以致有地方政府推出不同形式的消費券計劃,目的都是希望盡快令經濟從疫情的低谷走出來。
從歷史看,但凡中央要刺激經濟,最為直接便是以基建掛帥,因中央政府最能掌握控制,直接創造就業,穩定經濟。但目前中央已表明不再搞「大水漫灌」,始終地方政府債務水平已高。
至於出入口貿易,要看貿易對手能否配合,你看歐美經濟……。消費呢?雖則促進內需為一向國策,惟要人民洗錢也不是你說一句便是。近日內地傳來的「惡意不買房」,國際社會可能聞所未聞,其實亦間接說明了政府要人消費,又係等同「叫洪師傅試下入佢中路」。所以每次中央要刺激消費,都先搞汽車,因為汽車工業產業鏈龐大,搞活汽車行業等同同時搞活了其上下游數以千間企業,況且汽車銀碼大,規模效益較能體現。
因此,從中央穩經濟的思路看,重消費、稍放鬆互聯網監管、支持汽車(尤其新能源汽車),都對下半年的投資策略帶來啟示。首先是揀選大部分收入來自內地市場的企業,因能避免歐美經濟疲弱的影響;行業方面,汽車產銷及配套服務都可留意;同時較看好必需性消費、互聯網大型消費平台、電訊、休閒/體育衣服鞋履、又或夏季(今年夏天特別熱)已致,啤酒行業亦能受惠季節性因素。
當然,有機便有危,下次再講。
註:見《環球央行加快收緊貨幣政策》及《美聯儲要震撼市場機會不大》
盧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