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監主席易會滿周一突然提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似乎反映在二十大之後,當局未見到市場有正面反應,開始按耐不著,要出口術「振興市場」。易會滿作為下任人行行長的熱門人選,過往少有這類發言,因此金口一開隨即引起不少迴響,一度刺激中港股市回升,部分央企國企概念股均獲得支持。
作為說好中國資本市場「好故事」,內地官媒《中國證券報》即時作出配合,指國企估值偏低,當前央企上市公司市盈率不足8倍,為近十年最低水平,顯著低於A股總體水平的14倍。金融業上市公司估值更低,10月整體市淨率0.5倍,上市銀行市淨率為0.4倍,創下歷史低位,遠低於國際水平。
多間中資券商齊唱好
《中國證券報》表明須加快完善各類企業特別是國企特點的估值方法,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一直是A股市場舉足輕重的力量,因此需要扭轉目前國企在資本市場大幅折價的趨勢,多間中資券商亦齊開腔唱好。
但「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究竟是甚麼內容?有甚麼政策含意?易會滿未有充分解釋,但相信所指都是二十大提出的中國新時代之下,中國經濟及中資企業有更穩定增長,以及社會在「共同富裕」下可以分享經濟成果。但這些「估值因素」超越了客觀的技術分析指標╴在西方的成熟市場,一來既不認識,資金亦不會因此「Buy China」,因此官方除非能推動「國家隊」資金進場,否則也只是空口白話。
在我看來,易會滿的發言,其實與之前香港金融峰會上,中證監副主席方星海的說法是一脈相承。當時方星海指在日常工作中與不少外國投資者交流,留意到他們會收看外國媒體報道涉及中國的新聞或評論,但指部分報道並不全面及短視,呼籲他們應親身來到中國,特別是學習習近平的二十大報告,之後有關說法甚至獲得瑞銀董事長親自「認證」,表明外資大行是非常「看好中國」。
他們的共通點是甚麼?就是認為外國投資者不應看淡中港金融市場前景,無論在估值上、或者是對中國的認識,都是相當片面,甚至有被媒體誤導的嫌疑,否則以二十大之後表現出來的新格局,股市豈有不升之理?
我認為不論易會滿、方星海,甚至是香港的特區財金官員,對外要不斷說好中國/香港「好故事」的同時,實際上卻是不希望外國投資者真正了解中國或香港的現實情況:無論在內地防疫政策的「似鬆還緊」,還是所謂救樓市措施根本治標不治本,在「共同富裕」名目下對私人企業進一步打壓;甚至是香港由昔日的國際金融中心淪為中國的一個金融中心,在新形勢下「紅線」處處,以及特權政治階級興起;這幾年出現在中國及香港的新形勢,實際上不單是資金更難重返這個市場,更甚是加快令資本逃離中國。
外資行看好中港股市?行動勝於口號表態
儘管一些外資行近日有轉軚呼籲重新看好中港股市,但實際行動卻勝於口號表態: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業務近期相繼出現縮減業務及裁員,路透報道,瑞信已經裁撤了中國投資銀行團隊約三分之一的人員以及研究部門近一半人員,這是其全球重組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因為中國的業務發展放慢。
中國實施嚴格防疫措施,金融企業在中國的業務受到衝擊,摩根士丹利也開始裁減中國人手。同一時間,評級機構穆迪已關閉其風險管理部門的中國業務,裁員約100人。據報,Moody’s Analytics關閉北京、上海和深圳的辦事處。
要說好故事,不論講者如何「肉緊」或「七情上面」,最重要還是「故事」是否可信?有沒有誇張失實?自己一面吹噓前景如何秀麗,但政策上卻企圖控制所有反對意見,社會上容不下一點民間公民社會的異見,這樣的扭曲市場,對投資者又談何提供保障?
最近以早期投資Tesla和SpaceX而揚名的風投資本家Tim Draper,就稱對於自己近年停止投資中國的決定感覺良好,並批評了中國領導人試圖控制所有人,包括對市場作出過多干預。他的總結是:「這不是一個你可以通過投資獲得回報的地方。」
顏寶剛
前有線新聞助理總監兼有線財經台台長
https://www.facebook.com/FINANALYSIS2021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