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風暴,會打到全國保險業龍頭平保嗎?芝大的史德拉(George Stigler),是監管經濟學之父。大半個世紀前,我這位師公首次透過實證研究,證明現實世界的政府監管並非為了糾正什麼市場失效,而是為了保護市場上一些既得利益者。政策為什麼要保護既得利益者呢?這是不同壓力團體政治角力後的政治經濟均衡。10多年後,他的學生鮑士民(Sam Peltzman)把監管經濟學發揚光大,鮑士民提出:政府監管需要平衡不同壓力團體的利益,但政治角力後的均衡未必永遠偏?生產一方的既得利益者。當經濟環境轉變導致有人快樂有人愁,新監管要求得益的一方讓利給受損的一方。這個原則,監管經濟學稱之為「共榮共辱」(share the pain share the gain)!我們當然知道,平保(2318)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公司。然而,君不見監管風暴打到被美帝針對的華為?螞蟻、阿里、滴滴等原本大賺特賺的公司卻先後墜入監管風暴中的風眼。要回答監管風暴會否打到平保?監管經濟學的智慧告訴我們,平保以至全國保險業,近年有暴利大賺特賺過嗎?《華爾街日報》中文版上月便有一則以《中國平安股票受到投資者冷遇》為題的報導,副題是「由於保險銷售沒有起色,一些投資也表現不佳,中國平安的股價受到了影響」。是的,保險業不同科網業,沒有一夜暴富。共榮共辱的原則下,反而可以考慮趁低吸納。Babe質疑:「美帝啲監管理論,喺袓國用得着咩?」我解釋:「先唔講『共榮共辱』同『共同富裕』有幾似。我同我芝大老師做過嘅研究顯示,除咗同穏定政權有關嘅,其他監管政策基本上同民主制度冇乜關係。」女友再質疑:「咁保險業係咪冇皇管先?」我再解釋:「互聯網保險,今日係畀政府整治緊。但傳統保險業,喺2017年已經歷過一場監管風暴。而呢場監管風暴前,保險業的確又經歷過一段高速增長,尤其2015至2016年。你信『共榮共辱』或者『共同富裕』都好,今日嘅監管風暴就係唔似會打到平保。」
徐家健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