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BossMind Media

魑魅魍魎|承辦奧運會財務壓力有多大?|中環十一少

香港運動員在巴黎奧運會摘下兩金一銅(截至7月30日早上),可喜可賀!有人說,比賽場是英雄塚,一將功成萬骨枯,但話雖如此,人生只需向自己交代,有奬無奬,搏盡無悔!

回到理智的討論,奧運會的開支不菲,客觀現實是現在願意自薦主辦這個活動的城市越來越少,例如2016年的奧運會有七個城市競爭主辦,但2020年降到三個,2024年則只有兩個城市,更出現一個跟紅頂白的現象⋯⋯比如不尋常的是,在2017年國際奧委會同時將2024年和2028年的主辦權分配給了巴黎和洛杉磯,這似乎反映出,在經濟大環境榮辱互見的年代,承辦奧運會的能力,也歸邊。

回到2008年,北京主辦奧運會時,政府在基建和實際賽事上花了400億美元,奧運會留下了多個供公眾使用的體育場館,但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財政開支,例如「鳥巢」國家體育場的建設成本約為34億元人民幣。自2008年以來,它的最高收入是在2010年達到的2.1億元人民幣。它的平均收入約為1億元人民幣,但每年的維護成本至少在7,000萬到8,000萬人民幣之間,並且逐漸上升。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另一個北京奧運的遺產,是一個受歡迎的旅遊景點,面積6.8平方公里,2023年吸引了3,500萬人次的訪問。運營這個公園的成本約為1.5億元人民幣,全部來自北京政府的預算。公園管理公司僱用了約700名員工來管理。

為了(不是完全相同的)比較,紐約的中央公園面積3.4平方公里,2023年吸引了4,200萬人次的訪問。該公園的收入約為1.6億美元,其中3,900萬美元來自紐約市,其餘則來自捐款和投資回報。公園保護組織僱用了約300名員工。

這些數據顯示,奧運會的經濟影響並不僅限於賽事期間,還延續至賽後的長期運營。對於主辦城市而言,如何平衡奧運會帶來的經濟收益與後續的財政負擔,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也引發了對未來奧運會模式的反思,是否應該探索更可持續的辦賽方式,以減少對城市資源的壓力。

中環十一少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