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直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多元化的資本市場,與香港一樣,擁用同樣的全球機構投資者,美國流動性較香港優勢,但隨着一些大家「心照」的原因,香港股市相比美國股市似乎也正出現「系統性折讓」,近年跑輸不少其他市場。
背後原因,一來是港股過份依賴中資股,紅水滾紅魚,只靠「國家隊」托起中資股,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在褪色,聯交所競爭力逐漸被美國的交易所拋離;二來香港相比美國,不論在上市時間、聆訊、難度企業估值,也逐漸顯得技遜一籌。
老實說,幾十年來香港之所以能夠分庭抗禮,只是因為中國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但隨著中國經濟見頂,香港金融帝國核心根基,也悄悄被動搖,加上近年一系列的因素,已令香港資本市場吸引力減退。
美國和香港上市的分別:前者先易後難,後者先難後易。
先講上市所需的時間,近年香港監管機構一直加強監管,市場相對沒以前「自由」,現時由啟動項目到敲鐘上市動輒需時超過一年,相比美國僅花約11個月時間,香港先輸一仗。
之後就是Hearing(聆訊)部分,正所謂水清則無魚,聯交所銳意打擊「啤殻」保薦人,令上市組被被市場質疑有矯枉過正之嫌,不少能夠滿足上市條件的公司,也被卡住,結果是不少有意上市的老闆萌生去意,寧願飛去紐約敲鐘,畢竟集資美元更具吸引力。
第三個大問題,就是香港股市估值長期偏軟,令不少有競爭力的公司對香港不感興趣本來內地打算打政治牌,指定一系列內地公司不能赴美,但隨着中美關係惡化,這種理所當然的關係就開始改變:美國堅持查閱審計底稿的權力,來跟內地和香港博弈。
話說美國有一個很針對上市公司的審計組織PCAOB,有個權力去睇核數師及公司做審計時的working paper(底稿),起源大概要追溯至當年美國安然(Enron)爆煲後,監管機構發現working paper很雜亂。
而PCAOB的權力幾乎無遠弗屆,可派人到當地去查working paper有否出現問題,目的是保護投資者。理論上,PCAOB不論地點在甚麼地方也可派員調查。
除了三個地方:比利時、中國大陸、香港。
是的,過去十多年,PCAOB也不能前往中國查底稿,只會撰寫Disclosure(披露),坦承自己未睇過相關公司的working paper以提醒投資者,一直以來香港也因為「一國兩制」,當中的「一國」,堅持過。
但現在遊戲改變了,美國不吃這一套,要求如果PCAOB查不到超過3年,就要除牌。
現在的香港,卻突然變成看重「一國兩制」中的「兩制」而讓步,似乎中概股可以鬆一口氣,但當然卻不代表中國公司股價被逐步陰乾的情況得以改變。
中環十一少
https://www.patreon.com/11mister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