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寫過日本零售業飲食業無人化的進程,恰巧最近KOL《佬訊》就因為香港餐廳使用QR碼讓食客自助落單大發牢騷,我也就在此參一腳討論。
QR碼落單其實應該算是一種自助落單服務,和日本的食券機相若。QR碼只是一條網址當中包含了店舖和枱號訊息,掃描後會自動打開瀏覽器,連同相關資料一次過報上伺服器。這種方法比起食券機好很多,對客戶來說,在手機親自下單得到系統確認,完美杜絕漏單情況,由於落單時包含了枱號訊息,自然也不會落錯隔離枱。
特別對於有選擇困難症的食客,他們可以在無侍應壓力下慢慢挑選,在手機瀏覽食品圖片,比較價錢後才從容決定,比起澳牛式的「食咩?」經驗舒服得多。作為客人,與其要看運氣看侍應當日的心情,我就比較喜歡自己落單了。
在店家層面,侍應可以省下落單時間,人手安排就更輕鬆了。廚房亦不用再看前線的鬼畫符,紙本單也不會再受濕手菜汁沾污,整個流程都比以前衛生得多。至於「加一服務費」是否還應該收呢?正如美國都要收不知如何計算的「貼士」一樣,這些措施只是巧立名目罷了,減省人手多數不會撤退加一吧。這是合理還是不合理,最好還是由市場決定。
除了QR碼,不少餐廳已經開始使用機械人、履帶、卡車等代替人手送餐。廚房的一些步驟例如炒飯、握壽司也慢慢機械化。飲食業這種人力密集的行業,發展出各種自動化來節省人手實屬非常合理。
幾十年前,作為飲食漫畫先驅,家傳戶曉的《伙頭智多星》中,主角味吉陽一的對手就是來自全面機械化的味將軍集團。有些劇情包括迴轉壽司對壽司老店,就對這種矛盾和衝擊有了深刻的勾劃。作品不斷強調機械烹調的食物,失去了廚師的心和對食客的情感,往往在比賽輸得一敗塗地。
現實的工業世界中,我們的食品早就透過各種機械化得以量產,價格變得更便宜,食用更方便。時代的洪流無人能擋,高效率的量產形式必然能佔市場較大份額,這不代表人手就沒有生存空間,好吃的全人手壽司店依然存在,但當中也有式微的例子。例如幾十年前飲茶還有推車仔賣點心,早就由各式點心紙代替,也算是種半自助落單。這不是甚麼值得婉惜的事,產業選取高效率的運作模式,只是現代社會版本的「物競天擇」。
QR碼落單可能未臻完善,但方向是正確的,目的也不是要全面取代人手,只是作為輔助方式。只要我們接納新科技,各種流程將會持續改善達到大家心目中的理想。希望大眾能更擁抱科技應用,體現國際都會應有的精神。
李思聰
Fraktiq 共同創辦人
https://www.facebook.com/liszechung.it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