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話是國際金融中心會否由「紐倫港」變成「紐倫星」,本地政商界也為香港的人才及資金流向新加坡感憂慮。一直以來,香港與新加坡是競爭對手,由於香港是內地的橋頭堡,吸引不少外資前來投資,因此即使本地經濟發展久未突破,仍具一定競爭優勢。惟經歷社會運動及近3年的疫情後,本地嚴謹的防疫措施導致不少外企及專才毅然離開,轉投其他市場。加上移民潮下,大批市民帶同資產,移居他鄉,導致本地多個行業出現離職潮,難以「吸才」填補空缺,若然港府不及時出招搶專才,恐會對本地經濟造成衝擊,影響深遠。
行政長官將於本月19日發布施政報告,其中一大重點為「搶企業、搶人才」,政商界均期望港府能推出適切措施,提升本地的營商及生活條件,並與新加坡在「吸才」上爭一日之長短。無可否認,香港、新加坡兩地早已明言吸納專才,惟後者自今年4月起實施免檢疫通關,並於明年起增設條件優厚的新簽證計劃,讓月入達3萬新加坡元的外籍人士申請,以取得為期5年的簽證,期間不受時限自由出入,更可自由轉換工作,而且其醫療及公共服務待遇等同當地公民,申請者家屬亦可到當地居留及就業。
反觀香港,「搶才」策略尚未見雛形,市場均期待港府能提供優厚的稅務優惠,包括撤銷外來人士在港置業的雙重印花稅,並與商界合作,協助私營機構推出條件優厚的「吸才」待遇,包括循教育及住屋等配套上著手,推出各類津貼,以協助海外專才及其家人儘早適應,投入本地生活,落地生根。
除了吸納,亦須挽留,據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香港的勞動人口為375.02萬人,較去年下跌近4%。其中以20至39歲的年輕人減幅最大,20至24歲的本地勞動人口較去年同期減14.98%,其次為25至29歲人士,跌幅為8.97%,而35至39歲人士亦減6.45%,尚未計算今年8月的移民潮高峰期數字,顯見人才流失問題嚴重。
再者,移民者多為中產,離港時帶同資產到移居地置業,香港可謂人財兩失,因此港府當務之急是諗計「止血」,否則「失血過多」,後果堪虞。惟「留才」上涉及港人對香港前景的信心,以及生活上長期面對的大小問題,故解決需時,而且在經濟逆景下處理更費心力。
施政須靈活變通,港人及海外專才考慮去留時總離不開「生活」二字,當中最迫切是住屋問題。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當本地樓市已一潭死水,置業辣招、辣稅可撤則撤,可減則減,以協助年輕人買樓上車,並吸引銀根充裕的投資者入市,方能刺激樓市及經濟回暖,對百業皆有利。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