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通關後,本地市道正式邁向復常,港府為振興旅遊業,旋即推出新一輪宣傳活動,向全球旅客送出50萬張機票,以及總值達1億元的旅客消費優惠券,並會舉辦多項大型盛事,吸引旅客來港觀光及消費。依筆者看,單是兩地口岸全面開放,不設限額、毋須預約及取消了基本的出入境前核酸檢測,已為內地旅客訪港帶來莫大方便,若加上大型宣傳推廣,將為本地旅遊業復甦打下強心針,進一步帶動零售及飲食業回暖,惟復甦幅度仍受多項不明朗因素左右。
上月初迎來初步通關便踏入農曆新年,不少港人趁新春長假外出消費及聚餐,令沉寂多時的市道熱鬧起來,惟亦有商戶慨歎內地旅客量不似預期,擔憂未來生意難做。老實說,內地民眾多在新春期間回鄉度歲,加上大家需時消化利好消息,而且辦理簽證及安排行程亦非一時三刻之事,因此旅客不可能一下子蜂擁到港。
不過,筆者最近得知,不少名店零售商戶在上月均錄得生意升幅,其生意額皆較疫情低潮期升約好幾成,隨着未來更多旅客到港消費,商戶亦部署增加貨品庫存,尤其是一些限量特別款式,以滿足顧客需求。
筆者認為,市場復甦需經歷一段過渡期,因此在旅客量尚未反彈、商戶仍在調整經營策略時,通關起首3個月的零售數字尚未可反映市況,或多需約3個月才可大概摸清市場趨勢。此外,香港的復常路仍面對多項挑戰,包括多個與旅遊業相關的行業,例如航空業、酒店業、旅行社等均欠缺人手,而港府卻訂下遠大目標,由上月旅客入境數字不足50萬人次,增至未來半年吸引約1,500萬名旅客訪港,目標遠大是好事,但仍需考量業界的承受力,以及如何完善當中配套。
香港奉行自由市場,人才流動及資源分配均因應供求而調節,因此經歷過三年旅遊業冰河期,大量旅遊業從業員轉行謀生,實屬常事。惟當未來市場回暖,本地旅遊業再度興旺,屆時業界自然需加薪搶人才,人才將逐步回流,亦會吸引新血入行,但當中一段「青黃不接期」將是一大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本地旅遊業復甦速度及從業員加薪與否等,均受多項外圍因素影響,包括中美經貿角力、全球通脹高企導致頻頻加息、俄烏戰爭及能源危機等,均影響企業的經營環境,以及旅客出遊意慾和購買力,將是香港與全球一起面對的嚴峻考驗。
然而,未來仍見曙光,皆因香港雖則是彈丸之地,卻背靠內地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只要小部份旅客到港消費,仍是商機無限,令市場復甦、飽足。
鋑聯控股行政總裁(工商舖)盧展豪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