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言點評|憧憬龐大內循環市場利及香港|盧展豪

|

受多重不明朗因素影響,全球經濟正走向衰退,屬於外向型經濟的香港自然大受打擊。早前「財爺」陳茂波發表網誌,指出受地緣政治、供應鏈受干擾、高通脹、全球主要央行大力收緊貨幣政策、利率急升,以及疫情持續打擊等影響,預計今年香港經濟會衰退3.2%,本年度財政赤字將達1,000多億港元。依筆者看,雖然短期內外圍環境仍複雜多變,但隨著內地逐步放寬防疫措施,將為本地市場帶來復甦憧憬。

全球通脹升溫下,美國持續加息,本地銀行滙豐、渣打、恒生及中銀香港於今年9月起陸續上調利率,共3度「加P」,累增0.625厘,而且加息勢會持續,令市民供樓及生活百上加斤,投資上亦多持審慎態度。此外,觀乎全球多地早已實施免檢疫通關,香港為符合中港通關的標準,一直步步為營,在防疫放寬上慢手慢腳,以致不少外資及專才未敢回歸,或早已轉投其他市場。

當一切看似不太樂觀,本地經濟出現收縮乃正常現象。相對其他市場,若然今年本地GDP下跌3.2%,亦不是大跌幅,最重要是要加快腳步,從後趕上去收復失地。所幸是內地最近已大幅放寬放疫限制,不再強調「動態清零」,改而容許居家隔離、縮小核酸檢測範圍,以及取消查驗國內跨地區人士的核酸檢測證明和健康碼等,可見中央正一步步為防疫鬆綁,決意在保障人民健康的原則上,讓疲弱多時的經濟重回正軌。儘管未能即時對外通關,亦先讓各省市的物流及內銷活動復常,增強內需,以安撫民眾情緒,及確保社會正常運作。

事實上,內地擁有14億人口,內循環已是一個消費力驚人的龐大市場,若然中港有朝正式通關,儘然內地自由行旅客量未及從前,又或消費力大減,只要部分財富再流進香港,例如昔日有10個旅客到港,即使現在減至5個,亦是其他市場渴求已久的可觀利潤,有助香港更快復原。

惟長遠去看,單靠旅遊業走下去並不健康,皆因當中存在太多無法控制的變數,單是從香港被持續3年的疫情殺個措手不及,便可見一班。現時港府應汲取教訓,善用外向型經濟的優勢,吸納海外專才,積極發展可掌握的專門技術,包括高端的創新科技,為將來謀出路。

鋑聯控股行政總裁(工商舖)盧展豪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

密切留意BossMind動向!立即CLS

FB    Instagram    Youtube

#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
error

Enjoy this blog? Please spread the 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