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成本長期上漲,發展商為控制售價,只好縮則就價,情況與香港的納米樓相若。據《日經亞洲》報道,東京圈的新樓平均價格已連續兩年創出歷史新高,若不縮減面積,樓價將進一步上升;又指如果不適當利用空置單位,日本可能成為一個難以居住的國家。
受累建材費和人工上漲
報道指出,自2013年「安倍經濟學」正式啟動後,建築需求擴大,令建材費和人工上漲,加上目前受到俄烏戰爭影響,升幅更為顯著,結果發展商為控制總價、削減面積的趨勢就越見明顯。
報道又引述一個住在東京都的40多歲上班族指出,10多年前以約8,000萬日圓(約450萬港元)購買了一個80平方米(約861方呎)單位,但因不滿公用設備而想賣樓,並換入附近即將竣工的住宅;不過,現時用8,000萬日圓的價錢,只能買到65平方米(約700呎 )的單位,亦即買少了15平方米(約160呎)。
新樓平均面積仍有近700呎
另外,針對住宅金融支援機構「Flat35」(最長35年的長期固定利率住宅貸款)的用戶調查顯示,由2021年度的住宅平均面積來看,日本新樓平均面積為64.7平方米(約696呎)、二手樓平均面積為68.2平方米(約734呎 )。若將日本住宅樓宇面積與10年前相比,今日新樓平均面積縮水達10%,二手樓則縮水5%,部份單幢房屋的面積亦正在縮細。
翻查日本總務省「住宅和土地統計調查」數據,包括租樓在內的住宅整體面積,截至1990年代一直處於擴大趨勢;不過,在2018年調查時,卻比5年前的調查(2013年)開始縮小。事實上,由於日本取得土地不易,加上建築材料漲價,導致新樓面積變小,而擁有「寬敞靚則」的人亦不願意出售物業,令日本陷入新樓和二手樓一同縮細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