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世界中看出因果關係,我們要理解三種基本因果結構。
一,天氣熱食物容易壞,壞食物食了易中毒。捱夜睇波睡眠不足,睡眠不足影響工作。由A到B到C,環環相扣的因果關係,可以連環(Chain)形容之,以符號代表是A->B->C。這結構的特別之處,是當你將B的情況固定,A和C的關係就會消失,就如從中作梗。例如我知食物已變壞,吃了會中毒,那無論天氣是熱是冷都無關痛癢。又例如我知同事睡眠不足,已可預期其表現會下降,無論同事早一晚做什麼也無關宏旨了。
二,投胎正確,自有充足資源讀名校,識人多事業亦較順利。小學升中學,踏入青春期,身體上出現變化,英文生字亦越識越多。一個因素兵分兩路,稱為分叉(Fork),以符號代表是A<-B->C。表面看來,A和C似乎息息相關,誰知是一場誤會,就如名校畢業生工作順利,不是讀書有用,父幹才是成功因素。身體發育,當然也不是學英文的副作用。跟第一個結構一樣,只要將B的情況固定,例如只看一堆家境好的人,那名校學位和事業發展的關係就要弱得多了。
三,明星樣靚通常才華麻麻,天才洋溢又多外表平凡。靠關係讀名校的往往成績普通,資質聰穎的多出自清貧家庭。樣貌和才華本身沒有關係,但由於只要其中一樣出眾,成為明星的機會就大增,於是造成了明星靚多數唔識做戲的效果。同樣道理,家境和智力都有助入讀名校,雖然兩者本身沒有關係,但在名校生身上卻有一高一低的情況。兩個因素促成同一效果,稱為對撞(Collider),以符號代表就是A->B<-C。跟另外兩種結構相反,將B的情況固定,反而令A和C無關變有關。
現實中複雜得多的因果關係,原來都可用以上三種結構拆解分析,讓我們從第一層的思考跳上一層。下次再用例子示範。
曾國平
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