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發表的施政報告中表示,未來進一步加大政策力度興建更多公營房屋。她指2018年公私營房屋比例由60:40調整至70:30,而在未來十年,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去年公布的數字略高,足以滿足該十年期預計的30.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至於運房局會於今年底發表的《長遠房屋策略》2021年周年進度報告中交代詳情。
公屋輪候時間居高不下,林指令人憂心。本屆政府五年任期內的公營房屋建屋量達9.6萬個單位,較對上五年增加3萬個。她留意到未來十年的建屋量,會出現「頭輕尾重」的現象,30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三分一在首五年落成。為了壓縮房委會的建屋程序,以縮短公屋輪候時間,她提議更廣泛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和其他嶄新建築科技,而房委會亦會在合適的項目採用新的採購模式,引入承建商一併負責設計和建造。
私營房屋方面,包括鐵路物業發展,爭取未來十年準備好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萬個單位用地。數字並未計及市區重建局項目和其他私人土地發展項目。
林鄭指基於公屋資源須公平分配的考慮,現階段未打算重推「租者置其屋」。她提到,政府將會重建西環邨發馬頭圍邨這兩個樓齡約六十年的舊屋邨,並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讓這兩幅巿區用地可多建公營房屋單位,滿足市民訴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