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律政司捲入制裁風暴 青年律政人員會否卻步?

|

今日有個消息對法律界來說是個震撼彈!

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 )發表最新報告,首次點名15名包括刑事檢控專員等有份參與政治檢控的人員,指他們侵犯人權,建議美國當局制裁他們。

在中美角力下,香港夾在其中,過去美方已出手制裁,波及香港、中央對港事務官員,但他們位處要職,有些又是政治問責官員,亦有在政圈打滾多年的人物,可謂「出得嚟行」,為國家硬食也是有心理準備。

但今次考慮制裁的名單上,大半是律政司內的公務員,包括刑事檢控專員楊美琪、署理副刑事檢控專員(特別職務)周天行、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特別職務)伍淑娟、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特別職務)蕭啟業、署理助理刑事檢控專員(特別職務)羅天瑋、署理助理刑事檢控專員(特別職務)張卓勤、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陳淑文、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黎劍華。

做公務員啫,有無想過要被制裁?刑事檢控專員楊美琪、署理副刑事檢控專員(特別職務)周天行或許會有這覺悟,不過其他人是否早有心理準備?這代價是否他們可接受?

還記得梁卓然於2020年8月突然辭任刑事檢控專員,當時他承認與時任律政司長的鄭若驊意見不合,「和律政司長鄭若驊在刑事檢控科的運作上有很多意見不合的地方(do not see eye to eye with the SJ on the running of PD)」。事實上,刑事檢控專員是非常辣手的職位,因為他要為是否檢控、控告什麼罪名等提出意見,在近年政治爭議聲下,對一些涉及政治檢控,如何拿揑才是合適的,難度甚高,挑戰甚大,很多時候幾面不討好。

2019年8月有報道指,7.28中西區衝突後,鄭若驊、梁卓然與警方開會,雙方決定對被捕人士控以暴動罪,當時鄭若驊要求所有在反修例事件中有關公眾集會的檢控,都須經她處理;網媒「堅料網」去年曾報道指,梁卓然曾經建議在此事中控以較輕的罪名,梁卓然就被批評「無視示威者的暴力行為,實有縱放之嫌」。

除了梁卓然,上屆政府,律政司一直面對人手流失。2019年至2020年,律政司律師職系有33人離任;2017年至2021年的4年間,律政司的離職率每年平均約5%,合共有約60人離職。

如今,美方一旦制裁檢控人員,會否令人對律政司更卻步?尤其被點名的人士中,部分是很年輕,有人更於2018年才結婚,事業理應如日方中,但現捲入政治旋渦,其他未被點名的,會否很擔心?律政司的特別職務隊如何自處?

另一角度,律政司一向會將部分案件外判,由私人執業的人員代表政府出庭提出檢控,有時因為人手問題,有時因為個別人員的專長。今次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的報告提及,為何點名這15人,皆因他們曾不同程度參與一些政治檢控,「The Commission also observed that other prosecutors (who are not or cannot be confirmed to be part of the Special Duties team) have handled political cases in varying degrees of involvement. 」,意味他們針對的並非單純他們出任的職位,而是他們有份參與政府的檢控案件。

這一著,會否影響法律界不想接這類案件?立法會議員謝偉俊認為,「各人有各人想法,總有人樂於趕科場吧。」

但安全起見,不想承擔風險者,總會有點保留,停一停,想一想吧?要思考後果,先了解美方的制裁是什麼一回事。

林鄭月娥曾表示,由於美國對她的制裁讓她無法擁有銀行賬戶,因此不得不把工資以現金形式保存在家中。她又曾說,翻查美國政府制裁伊朗官員紀錄,被制裁者即使日後不在位,仍繼續被制裁。

林鄭這理解是正確的,據了解美方的制裁是針對人、不是針對職位,因此涉事人即係退位、離職,也可能一世受制裁影響。

若非政治圈人,法律界人士會否想承受這一世的風險?這一刻,大家也想這份報告只是「建議」,不過,已擺出來的武器,美國何時會用?沒有人可以說了算。

如此,大律師公會、律師會又會如何給予業界意見?

密切留意BossMind動向!立即CLS

FB    Instagram    Youtube

#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
error

Enjoy this blog? Please spread the 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