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也曾經抽過「玩具盲盒」,但想不到近期內地竟然也興起了「剩菜盲盒」。商家主要是以平價及打折作招徠,將臨近過期或當日未賣出的食品,以盲盒形式出售,當中包括麵包、奶茶、水餃及一些輕食等,可以減少浪費之餘,亦受到不少年輕人追捧,甚至到了必須準備鬧鐘才能搶到的地步。
想省錢 又不想降低生活品質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指出,一位北京青年何夕瀏覽社交平台時發現一款國產的「剩菜盲盒」應用程式,只要用19.9元(人民幣,下同),就能買到平時要賣50多元的壽司,幾乎是三折的價格,並指「19.9元在北京可能連一碗牛肉麵都買不到,但這個剩菜盲盒卻能吃上兩頓」。
另一位青年劉暢則透過應用程式搶購甜食,某家烘焙店平時要49元的4個裝甜甜圈,以剩菜盲盒形式出售時只要27.9元,「幾乎是半價」,認為性價比很高。劉暢又直言,這種模式踩中了年輕人想省錢、但又不想降低生活品質的痛點。
另有內媒報道指出,剩菜盲盒讓部份沒有收入的年輕人,也能偶爾改善生活。其中一位失業了3個月的27歲青年孫遠表示,在某平台花7.9元買了一小份包子盲盒,結果開出兩張肉餅、一張菜餅和三張面餅,夠他吃上兩天;之後他再用39.9元購買一家日式料理店的壽司盲盒,就買到兩盒原價30多元的吞拿魚壽司,外加三、四盒小菜。
盲盒內容不同 隨時「踩坑」
不過,報道指由於每家門店銷售情況不同,店員亦會隨機決定盲盒內容,即使是同一品牌的不同門店,或者同一門店的不同時間,開出的盲盒也可能大相徑庭,並非沒有「踩坑」的情況。
此外,隨着剩菜盲盒在內地走紅,安全爭議也接踵而至,例如部份產品均沒有標示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部份產品甚至連購物發票都沒有。雖然消費者普遍也願意相信產品是新鮮,但也希望能有更明確的生產信息。
事實上,市場監管總局早前才印發《盲盒經營行為規範指引(試行)》,為盲盒經營劃出紅線,其中藥品、醫療器械、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及活體動物等不得以盲盒形式銷售,並不禁止食品銷售,但強調不具備保障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條件的食品,不應以盲盒形式銷售,而且「經營者要充分履行注意義務,避免以盲盒形式銷售食品、化妝品帶來安全和浪費等方面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