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部份貨品徵收104%關稅(截至4月11日),與其說成是對等關稅,國與國之間如此有你冇我的雙邊關係,不如叫做「對倒(對賭?)關稅」可能更加貼切。零和遊戲以外的「一除(1/X^n)遊戲」。
不過,估值調整幅度夠深的話,災後重建不妨由美股開始,幾時都是。近日美股亦已經回落到接近長線可入水平。但「無言的侵侵侵,睇住美金」,也要注意美國例外論被推翻,貨幣戰會如何演繹,及對美企盈利的影響。
美國經濟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因其政策(如全面關稅和聯邦裁員)而面臨動盪,市場信心下滑,由Mag7到羅素2,000的企業,短線前景明顯分化。
儘管整體經濟環境惡化,仍有一些公司在當前局勢下展現出相對較好的前景,或可以冷敲。當然弱美元對小型股不利,但分析這堆仍可能受益的公司,有助我們歸納出潛在優勢。
特朗普當選後至就職前的Trump trade中表現平平的公司,在隨後的Trump slump中反而更具韌性。這類公司又以小型的醫藥和生物技術行業為主。
例如,在美國大選後至今年2月19日期間,市值損失最大的100家公司中,有72家是醫藥和生物技術公司。在隨後的市場調整中,這類公司的表現已有所回升。
根據外媒統計,有個別專門做開發血癌療法的小型生物技術公司,從市值最低的100間公司,躍升至表現最好的100間之一,當然亦是因為有收購動作。
在「對倒關稅」和貿易戰不確定性吸引大部份注意力時,包括生科醫療及加密金融在內一小部份行業,卻因為監管壓力減輕而獲得喘息空間。
最新特朗普又向海外藥企開刀,透過藥物進口關稅以迫使藥廠離開中國。相反,美國大型藥企為補充產品線而積極收購中小型生物技術公司,今年美國醫療行業併購案佔比達五分之二。
此外,雖然關稅不會帶來美國製造業復興,但企業在特朗普和前拜登政府迫使其「回流」的壓力下,可能會將更多業務轉回美國,支持了國內供應鏈建設的公司帶來機會。
以製造工業機器人的公司為例,隨著製造業尋求自動化以降低成本,和減少依賴進口,相關產品需求可能上升,可能因企業增加國內生產而受益。
由此路進,還有美國的大型倉儲運營商 ,也有望從供應鏈本地化中獲利。隨著企業調整物流以適應關稅和國內生產需求,倉儲和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增加,在不確定性中反而具備穩定成長潛力。
而一些未受特朗普最新政策直接青睞的行業可能有意外收穫。例如,A股和歐股因政策刺激和技術進步(如DeepSeek和Manus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而表現優於美國。
這些跨國公司如果能利用非美地區的增長動力,可能抵消得到美國市場的損失。好像擁有全球化業務的美國公司(如在歐洲或中國有重要市場的科技或消費品企業)可能比純粹依賴美國國內市場的小型公司更有彈性。
值得一提的是,與特朗普相關的企業,如特斯拉因市場情緒轉變和管理挑戰而市值大幅下跌,市值已跌至高峰期的五分之三。部份原因是消費者對馬斯克行為的不滿以及競爭加劇,這便證明過度依賴個人影響力或政策紅利的公司,在當前環境下風險較高。雖然馬斯克好像已經有點回頭是岸,但見自己、見天下後,卻難見眾生。
總言之,過度依賴美國國內市場或特朗普個人效應的公司會面臨更大headwind。投資者若要尋找機會,應該聚焦於那些在政策風暴中仍能穩步前行的企業。
令兌衷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