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大市回調至22500點水平,結果恒指轉眼又突破24000點,我之前提及的友邦(1299)跌幅不大,而阿里巴巴(9988)亦守住上升裂口,周四大幅追回再挑戰140元關口,按周計表現仍領先恒指。
今個星期有多個重大財經事件,包括兩會、特朗普國會講話,但最令人出奇的,當屬長和(0001)的大刁。早前美國要求拿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大家以為在巴拿馬有業務的誠哥,要打官司拖住先,結果周二3月4日就公佈,與BlackRock等組成的財團,就出售和記港權益達成原則性協議。
如果事成,長和的港口業務基本除了中港業務外,全數沽出,同時今次交易將為長和帶來超過190億美元的現金收入,該金額接近長和公佈消息前的市值。消息公佈後,長和周三升三成,周四再升近一成,仲追唔追得過?
首先數一數今次交易對公司的影響,賣出的港口業務約佔13% EBITDA,而交易後,港口業務佔公司整體EBITDA比例,由15%降至1%。長和亦將由淨負債變為淨現金。現時NAV 折讓大約45%,是歷史的高位(平均+2標準差)。
現在市場分析主要看長和會用該筆現金,除了增加收購歐洲業務,用於派息及回購股份,不過,長和上次回購股份已是2022年底,而長和在2020年賣資產,收到820億港元後,並沒有派特別息;如果再數1999年,當年的和記黃埔賣出Orange(1250億港元),大約是和記黃埔當時42%的市值,公司只推出「十送一紅股」。所以,大家不要對派息有太大期望,假設將賣出所得的一至兩成派息,大約110億至220億港元,按現時市值,大約額外增加5%至10%息率,但都是一次性的因素。
長遠來看,長和歐洲業務的比例仍是最大,近期德國準備大舉提高財政開支,加上歐洲股市跑出,資產價值(NAV)有望提高,亦有可能在潛在收購中獲利。同時,美資大行及北水在長和大升後,並沒有離場,似乎都看好價值重估的潛力。不過,我認為除非歐洲經濟特別好,否則今輪主要是博價值重估,並非業務有根本性改善。在過去市淡當然是難得的機會,但近期牛市機會處處,沒有必要只博價值重估的股份。當然,若長和回至45元至50元的水平,手癢者可以小注炒一轉。
Jeremy Lai(家Sir)
全職Daytrader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