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不足|內地據報施壓經濟學家 限制負面評論 倡用積極角度解讀壞消息

|

內地疫後經濟復甦不似預期,引發市場擔心;不過,據外媒引述消息報道,內地監管機構﹑券商及官媒已向經濟學家﹑分析師及研究人員等施壓,要求不要對外提及資金外流及通縮等負面消息。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指出,有分析師表示官方正在尋求加強對負面評論的控制,以提振民眾信心。恒生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認為,在拯救中國經濟方面,信心比政府推出刺激措施發揮着更大作用,惟目前市場明顯信心不足。

「可以談論低通脹風險」

報道又引述一位人行顧問表示,「監管機構不想聽到民眾有關經濟的負面評論,希望我們從積極的角度解讀壞消息」。另一位任職上海一間大型金融機構的經濟學家亦指,去年談論通縮或其他經濟風險沒有問題,但當地電視台已明確表示,現只容忍正面的評論,即使在預先錄製的採訪中發表對經濟負面言論,最終也不會播放。

報道提到,有經濟學家在北京舉行的一次閉門會議上指,整個市場都知道,中國不存在通縮,「不過,我們可以談論低通脹風險」,又提醒與會者謹慎選擇報道其言論的哪一個部份,並稱「如果你明天見不到我,那就糟糕了」。

有分析師坦言,內地投資者在難以獲得可靠數據的市場上,往往依賴專業人士的分析及評論,但現時分析師們的自我審查日益加強,突顯官方極力控制訊息流動。

有經濟學家不信官方數據

據報現時內地經濟情況已引起部份體制內的經濟學家質疑。在內地公佈第二季經濟增長數據後,國家信息中心前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在一次閉門會議上就提出,他不相信官方統計數據,並指中國經濟正在走向通縮,讓一眾與會者詫異「他大聲說出來了」;不過范劍平沒有回覆金融時報的查詢。

事實上,花旗早前曾指,由於消費者需求疲軟,扣除波動性食品和能源成本後的核心商品價格已經進入「通縮區」。內地將於本周三(9日)公佈7月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等經濟數據,市場預料CPI或按年跌0.5%,工業生產者出廠指數(PPI)按年跌幅則收窄至4%。

密切留意BossMind動向!立即CLS

FB    Instagram    Youtube

#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
error

Enjoy this blog? Please spread the 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