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388)擬短期內發表白皮書,探討將結算周期由「T+2」縮短為「T+1」,以及將股票交易單位由「每手」改為「每股」。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強調,港交所沒有既定立場,期望透過白皮書,聽取市場意見,亦讓市場各持份者清晰了解相關事宜。另外,她又指,IPO市場熾熱,輪候來港上市公司數量多令其他交易所羨慕。
現時港股市場採取的「T+2」結算周期,即交易後的2天完成資金和股票交收。去年5月,美股市場已將結算周期由「T+2」縮短至「T+1」,歐洲、英國等交易所亦有探討該事宜,陳翊庭稱港交所現時討論至少是「亞洲時段行了第一步」。
港交所早前宣佈,交易系統在今年年底便能應付「T+1」運作,陳翊庭指,這並不代表短期內會推動「T+1」,港交所對此並沒有既定立場,稍後發表白皮書,目的也只是想訂出討論框架。
她指,縮短結周期之後,固然有「貨如輪轉」效果,但也要考慮會否增加營運風險,始終交易系統涉及很多程序和技術,萬一出了甚麼問題,周期愈短,修復時間便愈緊迫。
另外,市場亦關注港股是會否放棄傳統以「一手」為股票交易單位的做法,改成「一股」也可以交易,即是與美股市場看齊。陳翊庭指,了解到市場上對此有訴求,已多次與業界「摸底」,但即使港交所不做任何改動,上市公司也可以自行調整每手股份數目,已有一定靈活性。
她表示,若要更改,背後不單是買賣單位多少,還牽涉收費模式、系統負荷等。以上次成交額創紀錄逾6,200億元為例,當日處理超過2,600萬條交易。假設買賣單位降低,處理量將會增加,當中有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也要審視。
同時,本港今年新股市場持續活躍,現時有逾160間企業輪候上市,集資額超過10億美元的有接近20隻,單計上月已經收到40多隻新股的上市申請。
陳翊庭指,最近到外地同好多其他地區交易所高層會面、或參與論壇,對方都很羨慕香港管線資源(pipeline resources)豐富。陳翊庭認為是本港市場有好的題材,以及投資者尋找重新配置的機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