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62萬億美元的內地房地產市場,兼為全球最大的單一資產類別,在中共二十大後的前景或繼續困難重重,其中內媒第一財經以《積極做好風險資產價值重估的準備》為題的社論引起迴響,文章提到目前內地高房價很難維持,房地產出現重估定價是遲早的事,且價值重估越早對經濟社會的傷害和拖累越小。
該篇10月24日(一)刊出的文章引來現職對冲基金GROW思睿首席經濟學家的洪灝分享,並在今日引起熱議之際,內房龍頭則普遍逆市向下,華潤置地跌4.1%、中海外挫3.5%、龍湖跌3.9%。
第一財經的社論提到大連等十多個大中城市的首套房貸利率跌破4%,如大連首套房貸利率降至3.95%,石家莊等地降至3.8%,清遠等地則最低觸及3.7%。
若在過往,如此低的融資成本,可能一石擊浪,不過,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下,如其他風險資產一樣,房地產面臨著一場顯見的風險定價重估和投資邏輯重塑。
這不僅因為二十大報告在「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中闡述了房地產發展方向,「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更主要是因為社會結構和整體風險偏好,都出現新的調整,住房的居住屬性已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個途徑得到強化,金融屬性則開始褪卻。
當中的原因包括人口質量和數量的變化,會逐漸改變人們對住房的認知,住房自有率將不再是一個一致性的需求目標。
文章呼籲投資者需做好不動產定價重估的積極準備,各地應把握住政策激勵的頭寸,避免過猶不及的誘多,扼殺當地經濟的活力和透支長期的增長潛能。